局气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局气

局气人
 
首页Latest images搜索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 找回我的密码
搜索
 
 

结果按:
 
Rechercher 高级搜索

 

 历史-民族-中国-古代-民族渊源-古代中国北方的几支强大少数民族

向下 
作者留言
沙砾
Admin
沙砾


帖子数 : 44
注册日期 : 13-08-13

历史-民族-中国-古代-民族渊源-古代中国北方的几支强大少数民族 Empty
帖子主题: 历史-民族-中国-古代-民族渊源-古代中国北方的几支强大少数民族   历史-民族-中国-古代-民族渊源-古代中国北方的几支强大少数民族 Empty周日 29 九月 2013 - 21:50

1.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在蒙古中心建立国家(前209年-48年)。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蒙兀室韦的一个分系。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

其中一种中古汉音拟构“匈奴”发音为“Hiungno”,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373年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入侵东、西罗马帝国并建立“Hunnic Empire”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脱氧核糖核酸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91年西迁至西域,151年由西域再度西迁)后从此于历史上消失再无踏足中原,和二百八十年后在欧洲俄罗斯伏尔加河东岸突然在历史上出现的凶悍游牧民族匈人在时间上吻合。但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历史。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或蛮族),但只是民族集团(Ethnogenesis)而非同种族群。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叫做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原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国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转衰。

匈奴国的衰落时期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

南北匈奴分立

在东汉初年,匈奴就大量进入塞内。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北匈奴与匈人

东亚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其后是否成了入侵欧洲的匈人尚无定论。匈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

北魏以后

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所篡,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2.鲜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源自东胡部落(一说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蕃所灭。

东汉末年,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崛起。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杀死轲比能,立素利。这段时期为鲜卑的古典时期,《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述。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部与拓跋部同源。397年,臣属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部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鲜卑早已经融入了汉族、蒙古族等北方诸民族之中。

3.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是鲜卑拓跋部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

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与色楞格河,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巴尔喀什湖,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在土拉河一带打败铁勒。

鲜卑人拓跋部创立的北魏政权曾多次与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肃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势力后,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会蠕动的虫子一样,下令改称柔然为蠕蠕(他们族名本来就有蛇的意思),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西支柔然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东支逃入北齐。

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大约二万人逃出突厥汗国,成为欧洲史中的阿瓦尔人。

4.敕勒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狄历、阿至罗。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勒拿河至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南朝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高车有六姓,袁纥、纥骨、解批均与回纥有关。《旧唐书·北狄列传》(卷一百九十九下)列出铁勒十五部:薛延陀、契苾、回纥、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部、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5.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与青海循化,蒙古,克里米亚与以色列到俄国,巴尔干,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阿史那他们自称天突厥,有高贵的意思;也有强壮、力量和成熟之意。

一般认为,汉语中“突厥”的名称来自突厥人的自称,至于突厥人自称的来源,则众说纷纭。据《周书·异域传》记载,突厥“居金山(即阿尔泰山)之阳……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战盔一词蒙古语дуулга,土耳其语tulga,接近Türk,或许可以印证这种说法。另有一说突厥意为“强力”或“力气”。一说突厥是铁勒?阿史那的粟特发音。

有人认为突厥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6世纪初年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柔然由于长期与高车的战争而势力削弱,546年,突厥断绝与柔然的关系。550年,首领土门击败铁勒,552年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政权。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庭。

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是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后突厥帝国。在744年,后突厥帝国最后亡于回纥。

6.回鹘亦称回纥、乌护、乌纥、隋朝时称韦纥。回纥是唐朝早期的翻译,而后回纥人要求更名为“回鹘”,取其意有“鹘隼”般的勇猛。回纥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宗源。在七世纪初,回纥和吐蕃在北方和西方立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回纥原是铁勒一部。除回纥外,铁勒还包括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部,后来统称回纥。

突厥语的回纥(Uyghur)为团结、同盟辅助之意,由九姓乌古斯与十姓回纥组成。而突厥汗国在突厥鲁尼文中习惯称呼回纥人做 Toquz-oghuz,意为“九姓”(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唐太宗为了不让他们与药罗葛冲突将他们送到石勒喀河)、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他们是由韦组与乌揭(乌古斯人组成的联盟),回纥oigur的另一解法是森林中人与十个游牧氏族。回纥与铁勒十五姓的其他十四姓薛延陀、契苾、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部、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又被称为外回鹘。以古突厥文写成的《磨延啜碑》有十回纥和九乌古斯(九姓)的记载[1]。有人认为回纥是团结、同盟辅助的意思。《旧唐书·回纥列传》记载,回纥本九姓部落: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邪勿。可汗姓药罗葛。后来回纥击破拔悉密、葛逻禄两部,统号十一部落。

隋大业元年(605年),回鹘与其他铁勒部族反抗东突厥奴役,回鹘部的特健被推为联盟首领。后其子菩萨(回鹘)率众与薛延陀大败东突厥。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回鹘酋长吐迷度在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回鹘汗国。并与唐朝一起消灭了薛延陀汗国,占有其故地。吐迷度被唐朝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唐天宝元年(742年)回纥与葛逻禄,拔悉密起兵,推翻了突厥汗国,杀突厥白眉可汗。2年后回纥与葛逻禄推翻拔悉密,骨力裴罗受封为奉义王及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回纥的首领不称可汗,名俟利发。他们的另一支乌纥生活在天山北部,半农牧生活,属于西丁零,是后来的乌古斯人。回纥有九氏族,最强是药罗葛。后来加入拔悉密、葛逻禄又称十一姓。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一度与唐朝的关系友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要对农业国进行侵扰与掠夺。后来回纥曾经三次向唐朝和亲,希望李唐皇室远嫁公主给回纥为妻,唐肃宗乾元元年,嫁宁国公主与小宁国公主予葛勒可汗,另二次是在唐德宗贞元四年嫁咸安公主、唐宪宗时期嫁太和公主。互市方面,回纥多次逼迫唐朝绢马互市,一匹马四十匹绢。一般一年五六千匹至数万匹马。

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伊塞克湖托克马克一带(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北至叶尼塞河与图瓦共和国。回纥人曾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杭爱山建设一城,名为斡耳朵八里。有一部分回纥人被派到图瓦一带,因此图瓦人中有一个叫十回纥的部落。他们在很早已半定居,磨延啜(葛勒可汗)时代在色楞格河有一富贵城,是由粟特工匠建的。

最强大时,契丹为回纥牧羊,鞑靼为回纥牧牛,札剌亦儿为回纥牧驼,几乎控制了所有草原民族。另一方面,他们多次与吐蕃周旋,争夺控制北庭与河西,每次吐蕃也被打退。

唐建中元年(780年)登里可汗与唐疏离,宰相顿莫贺达干(登里堂兄)击杀登里,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并向唐称臣,被唐封为武义成功可汗。788年或809年(《新唐书》为788年,《旧唐书》此事在809年),武义成功可汗请求唐将“回纥”改称“回鹘”。唐朝准许改名,并册封顿莫贺达干为长寿天亲可汗。

回纥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回纥汗国末期,汗族药罗葛氏被推翻,铁勒部之一的阿跌氏篡夺了政权,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今吉尔吉斯族)所亡。西迁后,政权又被铁勒部的仆固氏篡夺。

840年,庞特勒率回鹘十五部 分三路西迁

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
一迁帕米尔高原西部至楚河一带,称葱岭回鹘。即是黑汗王朝的前身,融入葛逻禄人。
一迁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并保留了回鹘祖先的文化信仰。
一部分融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鹘的说法。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纥人,耶律德光后将述律氏赐姓萧氏。

一部南下,乌介可汗的兄弟逃亡唐朝天德军塞下,要求内附,这部分可能成为蒙元时期汪古部。

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即西州回鹘与黑汗回鹘,逐渐与阿拉伯人融合,并于中原北宋时期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回鹘亡国后,仍有大量回鹘人停留在漠北,辽国置回鹘国单于府管辖,这些回鹘人也融入其他突厥部落。

7.契丹族在《契丹国志》中引用传说为白马青牛的仙人之后,始祖为奇首可汗。契丹早期历史都有神话传说为主。一种说法契丹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著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契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他们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受到通古斯语族的强烈影响。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405年,553年的北齐时期,高洋曾大破契丹。另一说他们与库莫奚是宇文部。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907年2月27日称“天皇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国号“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直到1125年3月26日为金朝所灭为止。除了辽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关国家。早在1122年时,因为辽朝天祚帝北逃夹山,耶律淳于辽南京被立为帝,史称北辽。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于1132年建立西辽。1211年西辽被屈出律篡位,最后于1218年被大蒙古国所灭。

史学界对“契丹”的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而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契丹与南方的中原诸政权长期对峙,而自称“北朝”,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扬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成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西域、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在俄语、古葡萄牙语、古西班牙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Китай”。 英语也有用“Cathay”的雅称来表示中国的情况,如“Cathay Pacific”(国泰航空,“中国太平洋航空”),而葡萄牙语(Catai)和西班牙语(Catay)亦然。突厥人说契丹时,不论汉人还是契丹,一律使用克塔伊一字。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在中亚,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乃蛮有契丹遗民,吉尔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部落,北高加索的诺盖人在乌拉尔山的巴什基尔人也有一契丹部落,在钦察部,契丹钦察与托里钦察是契丹与当地人后裔。据DNA鉴定,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被称为“本人”的族群,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成吉思汗曾经把一批契丹人赶入高丽,朝鲜半岛北部曾经叫契丹场。兀良哈有部分人来自契丹。

8.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直到明朝时期仍自称女真。

698年,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在建立起“震国”,713年,更名为“渤海国”。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后,其北部绝大部分领土被契丹吞并,以其地为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则被高丽吞并。渤海灭亡后,许多渤海遗民在渤海故地进行了复兴运动,并建立起了后渤海、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契丹所灭。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黑水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记载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691年末与唐朝(武周)发生军事冲突,被武周靺鞨籍将领李多祚击败。

黑水靺鞨分为思慕部 ,郡利部 - 黒龙江河口, 窟说部 - 桦太北部, 莫曳皆部 - 桦太东南部 ,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东、现在密山市周辺 ,虞娄部(挹娄),越喜部, 鉄利部。渤海国时期,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但时有冲突。黑水中的思慕是尼夫赫人。女真人的族源异常复杂,它开始被称呼为“女真”时只是一个庞杂的民族集合体的概称分支众多。女真人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北宋时。

在11世纪,在东北亚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见辽)称臣。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

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史称前金。女真人用家乡anchuhu河(阿什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aisin - 金的,黄金),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与汉人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对抗辽国。1125年,灭辽成功后获得辽国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张觉事件,金国与宋国的联盟破裂。金大举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北方这些土地都纳入金的路州制度中。1126年,金人占领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并且一度把宋朝军队赶到了长江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在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现代北京)迁移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为了延续前金之优势,国号也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44年入主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9.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

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号黑鞑靼。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契丹征服鞑靼后,黑鞑靼自号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西部蒙古诸部,则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明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

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攻打高丽,1233年攻灭东真国,1234年攻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6年打败钦察突厥部落,1240年占领基辅,1241年占领莫斯科;之后兵分两路入侵波兰、立陶宛、波西米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摩拉维亚、奥地利、东北意大利、南斯拉夫,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波兹南、维也纳和亚得里亚海东海岸,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另一支蒙古军大掠匈牙利王国和亚得里亚海的达尔马提亚海岸。1242年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和各统帅率军东归争夺汗位的继承。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期间由绰马儿罕统帅的蒙古军逐渐占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和大部分小亚细亚。

1246年8月24日,贵由在窝阔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长子西征以后不和,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资格承继汗位,但他无意即位,另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3年派遣忽必烈取道西康南下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旭烈兀西征1256年—1259年);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领马木留克王朝首都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时,在合州城下去世,军队于是东还。

蒙哥于1259年七月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直到1264年才战胜阿里不哥,随后迁都元大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然而,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附忽必烈而独立。察合台汗国被忽必烈、阿里不哥、窝阔台汗国等势力多次争夺,后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结盟对抗忽必烈。这两个汗国位于今新疆、中亚一带。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为拔都所创,位于现在的保加利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的欧洲部分、北高加索、和中亚的一部分,基辅罗斯诸公国为其藩属国。伊儿汗国为旭烈兀所创,包括现在的高加索、伊朗、小亚细亚、阿富汗、伊拉克、土库曼斯坦等地。金帐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已事实上独立,仅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的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独立。这四大汗国虽然是原属于大蒙古国,但已互不隶属、各自为政,也不属于忽必烈的大元帝国,即元朝。此时,蒙古帝国已正式分裂,统一的大蒙古国不复存在。1271年忽必烈在其领地内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文则称为“大元国”(Dai ?n Ulus)或“大元大蒙古国”(Dai ?n Yeke Mongghol Ulus),名义上继承了原大蒙古国的法统,但已无法改变帝国的分裂局面。在元朝西北方向,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并联合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去世。在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余三大汗国仅在名义上仍为元朝的宗藩(元朝称其为西北诸王),实际独立的地位亦为元廷所承认。元朝廷保留了金帐汗和伊儿汗在山西、河南等处的份地,每年颁给岁赐。伊儿汗国君主即位在形式上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册封,颁发“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数位君主,如脱脱(肃宁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但各汗国实际上早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在1309年被察合台汗国和元朝瓜分。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经多次分裂,最终均在1388年被帖木儿帝国征服。金帐汗国到15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小汗国,最终在16世纪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罗斯公国全部占领。

帖木儿是西察合台汗国的渴石地区的突厥贵族的后裔,但属于后蒙古势力,出于政治需求他谎称是蒙古贵族后裔。他在1369年自立苏丹,征服东察合台汗国和分裂后的伊儿汗国后,北攻金帐汗国,南进德里(印度)、西面击败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小亚细亚)。帖木儿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北自咸海,南达波斯湾。1404年帖木儿率领20万军队进攻中国明朝,结果在1405年进军途中病死。帖木儿死后,其帝国分裂,1506年亡于乌兹别克人昔班尼。帖木儿帝国不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它属于后蒙古势力,疆域大部分在原四大汗国的地方。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于1526年南下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

从元朝中期开始,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统治和剥削日渐残酷。1351年,刘福通率白莲教教众和被征挖黄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组织“红巾军”对抗元军,开始了红巾军起义(参见元末民变)。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政府,建立明朝,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回到塞外。塞外的蒙古政权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至1388年结束后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察哈尔部是从蒙古帝国时期到清朝初年的蒙古部落,其名为蒙古语“邻近”之意。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1604年-1634年在位)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在1634年夏林丹汗因病去世。林丹汗死后,其子额哲率部撤回到鄂尔多斯。在得知林丹汗病故的消息后,皇太极于1635年派多尔衮等人前往鄂尔多斯寻找额哲,并于当年4月找到了他。皇太极将察哈尔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林丹汗之子额哲为亲王,并以自己之女许嫁给额哲。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郡主会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至此漠南蒙古纳入了后金的管辖统治之下,标志着蒙元帝国为后金-清所灭。

10.满洲族属于蒙古人种或黄色人种,是通古斯民族的一支。一般认为满洲族是女真人的后裔,起源于现中国东北(原称满洲),而满洲人亦视长白山为发祥重地,对其倍加尊崇,岁时奉祀。

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名称。周代至西汉时期称肃慎,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唐朝时称靺鞨,辽朝至明朝末年时期称女真。

其中698年,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在建立起“震国”,713年,更名为“渤海国”。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黑水靺鞨是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女真人在辽朝末年因反对契丹统治者的盘剥压榨而崛起反抗,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最终灭亡辽国。之后又与北宋征战,并灭掉北宋,最终占据中原地区。金国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逐渐汉化。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灭亡,女真人也再次蛰伏。中原女真人一部份在战争中死亡,有一部份汉化,如部份完颜部的人改为王姓(河南直到清代还有完颜部)。元朝时期,蒙古人将在中原地区已经逐渐汉化的契丹、女真后裔与渤海人,高丽人,中原人统称为汉人,将南宋后裔统称为南人。而没有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一些退回东北的女真人继续在现中国东北地区聚居,亦有一些蒙古部落迁入。

明朝在建州、野人、海西三个女真聚居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并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建州女真来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女真各部世居于今中国东北。海西四部女真之中的叶赫部传说源自蒙古土默特部落,战胜原定居于此的女真部落后,占据该地并融入女真族。野人女真形成了现在的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族等。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使用民族语言满语和文字满文。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1635年,其继承人皇太极因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曾经多次进攻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为消除这一名称带来的历史负面影响,改“女真”为“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以及少数其他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皇太极将新征服或新归附并编入旗籍的东北边区女真余部及其他部族称为“伊彻满洲(ice Manju)”意为“新满洲”;而以前征服和编入族籍者,则相对而言称为“佛满洲(fe Manju)”,意味“旧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建制称帝后,于1644年,招降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不久崇德帝驾崩,随后摄政王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至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实质统治者。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许多省份纷纷宣布独立,各地又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屠杀满族军民等排满事件,在回天无力情况下清皇室同意和平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s://juqi.longluntan.com
 
历史-民族-中国-古代-民族渊源-古代中国北方的几支强大少数民族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局气 :: 吾辈酱紫世界 :: 关键词阅读-
转跳到: